
为深入开展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,11月1日,北京安徽企业商会党支部组织党员企业家及群众代表40余人观看了红色电影《开国大典》。观影结束后,特邀周恩来总理侄女、中国新闻社原副社长、全国政协委员周秉德女士开展现场分享交流。82岁高龄的周秉德结合亲身经历,深情地讲述了一代伟人周总理的生活点滴,为大家再现了周总理亲切、担当、无私的崇高人格和修身律己、鞠躬尽瘁、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。
一、做了26年总理,只有两双皮鞋
在周秉德的记忆中,周总理的生活一直很简朴,“做了26年总理,只有两双皮鞋,破了就去补,两双换着穿”。皮鞋中的一双,还是出访国外前,秘书怕太热,就买了双大一号的皮鞋,并且都是有重要活动或者出访、接待外宾才穿皮鞋,平时都是穿布鞋,包括到基层调研也是经常穿布鞋。这期间,有人看他皮鞋太破旧了,就送他一双皮鞋,他没穿又转送给了下属。这位下属穿了段时间觉得不合适,多年后捐赠给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。
“伯伯在我印象中,非常节俭。穿的衣服也是补丁摞补丁,缝得里三层外三层。”周总理过世后,周秉德留下了一件他最破旧的衣服作纪念。“一件睡袍,补了几十个补丁,穿了几十年。看到这件衣服,我很心疼伯父,怎么会穿这么破旧的衣服”。后来,她把这件衣服捐给了国家博物馆,希望能借此让更多后来人不忘周恩来精神。
二、对自己要求近乎“苛刻”
周秉德至今记得,周恩来对自己和亲人近乎“苛刻”。“他住的西花厅的老房子都是大青砖,很潮湿,伯伯和伯母经常腿疼。有一次,秘书趁他们去外地开会时给室内修缮了一下,有裂纹的窗帘、浴缸都换掉,把硬板床也换成了软床。伯伯回来后大发雷霆,坚决不住了。”周秉德说,周总理为此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做了严肃的自我批评,他甚至联系到“大盖楼堂馆所”的问题,说他亲自制止了一些楼堂馆所的建设,严令下马,没想到自己家里却发生了这种事,他很难过,说要求别人的事自己没做到,检讨自己没有教好秘书。
三、从来都没办过“一句话”的事
为了不让胞弟周恩寿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享有特殊待遇,他也特地做过交代:职务要尽量地低,待遇要尽量地少,哪怕每个月拿出自己一半的工资补贴弟弟的家用。“以前我总觉得伯伯是个大领导,收入肯定很多,所以对他送到家里的钱不以为意。但在他去世后才知道真相。”但也因为这件事,她清楚地认识到,伯父是国家的总理,不是周家的总理,不能为周家谋私利。
“他希望我们能和普通人一样,通过自己的奋斗创出一片天。有时别人会想当然的以为,我是周恩来的侄女,办事还不是‘一句话’的事?但我从来都没办过‘一句话’的事。是伯伯教育我们,共产党就应该如此,我们就应该做这样的后代。”周秉德说。
四、看书也被批评
周秉德现场还讲述了一件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小事。“有一次,我早晨起来在院子里看书,正遇上伯伯工作一整晚后,到院子里稍作休息。没想到他一看见我就说,‘没看见那么多叔叔在打扫院子吗,你怎么能自己坐那看书’。”周秉德说,当时刚刚14岁的她立刻就明白了,作为国家总理的亲侄女,是不能认为比那些战士们高人一等的。“现在是普通学生,将来是普通劳动者,前途都要靠自己去奋斗,不能靠伯伯这层关系。”
在分享过程中,党员同志们被周总理的事迹深深吸引和打动,现场不时传来雷鸣般的掌声。周秉德还向商会党支部赠送了她本人所著的书籍《我的伯父伯母周恩来邓颖超》。
“听了周秉德老师分享的总理严格要求家人的点滴小事,以小见大地再现了大国总理形象,是践行‘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’的楷模、典范,让我深受感动,周总理严格的家风让我受到了深刻的精神洗礼,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。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党员,更应该坚定信念、严于律己、勇于担当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党支部书记许彬说。
“我们不能忘记为新时代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,只要每个人都以建业兴邦为己任,对社会尽责任、对工作负责任、对家庭尽义务,做好自己该做的事,就能不辱使命,不负时代。我们的国家正在富强,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,中华盛世,如总理所愿。”党员企业家朱小银说。
“周总理一生用心竭力为人民服务,不仅是党风的楷模,更是治家的榜样,他的一言一行为后世树立了良好的家风典范。周总理的高风亮节永远值得我们尊崇与景仰。”党务专员徐瑞说。